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该提高警惕,做好以下5件事,让心脏安全过冬。
1.保暖
研究显示:在寒冬季节,心脏病突发事件比其他季节高2—3倍,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加之气候干燥,人的生理机能反映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大了心脏的负荷,造成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得原本因粥样硬化而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甚或发生闭塞,更严重的时候,冠脉痉挛还会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堵塞,从而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烫烫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大风降温时,不要迎风行走。
2、适量锻炼
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不要因为天气寒冷,而久卧不动。心脏不好的人建议在太阳出来后再运动,运动强度要适当,最好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不太激烈的运动。需要提醒的是,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运动的注意事项:
①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
②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
③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
④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路边。
⑤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运动的禁忌:
①生病或不舒服时应停止运动
②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
③运动中不可立即停止,要遵守运动程序的步骤
④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即停止。
3、多吃植物蛋白
人体每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65—75克蛋白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植物性食品。植物蛋白对人体健康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不但不含坏胆固醇、饱和脂肪,还可以提供较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等健康成分。因此,患有动脉硬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把一部分动物蛋白换成植物蛋白食品,对健康更有益。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主要是豆类和坚果,比如杏仁、大豆等。国内外的多项调查发现,每周至少吃5次杏仁的人,心脏病或冠心病发作的危险性会降低一半,每周至少吃1次杏仁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性要比从不吃坚果的人低25%。杏仁具有这么大的保健作用,主要归功于其中含量颇高达68%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它的作用是保持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从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此建议慢病患者和老年人不妨每天都吃几粒杏仁。
4、规范用药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按时、规范用药,并要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控制各种慢病的复发,尤其要控制好血压。另外清晨人体血管应变力最差,是急性心梗发生的高峰时段,老人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否则易引发心绞痛、中风。
5、早起喝杯水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蔬果。冬季气候干燥,要注意补水,早起或晚睡前最好喝杯温开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便秘,还利于稀释血液。
小知识补充:
饮食饮食方面:
高血压食盐控制:轻度高血压,应控制于5克/日以下(5克约一个中号可乐瓶盖;也可以用一袋盐的重量/家庭人数*每日控盐量大约计算一袋盐可使用的天数)。
中度高血压应低于3克/日。
每克食盐可折合酱油5毫升。
要减少烹调用油,每人每天不超过30克。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
比如:1小平勺盐6g,1个咸鸡蛋2g,二两榨菜11.3g,1片火腿肠1g,一袋方便面5.4g。
高钾低钠的食物有黄豆、赤豆、绿豆、蚕豆、毛豆和豌豆,各种水果、马铃薯(土豆)、冬瓜、卷心菜、大白菜及山药等浅色蔬菜。
深色蔬菜虽然含钾丰富,但同时钠含量也较高,如芹菜、生菜、油菜、菠菜等。
韭菜是低钾高钠,高血压患者要少吃!
多食富含钙的食品,如牛奶、豆类等。
体重方面: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2)应控制在18.5——23.9之间,腰围建议控制在男:2125px以内,女:2000px以内。
血压监测要点:
目标值:
大部分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
但注意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
80岁及以上的一般体质尚好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度降压治疗也有好处,目标收缩压<150mmHg。降压达标时间适当延长。
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要求将血压目标降至130/80 mmHg以下,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
慢性肾脏疾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尿白蛋白大于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Hg以下。
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如血压≥220/120mmHg的,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卒中的再发。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有国内外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实,长期血压达标可以大大降低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和总的死亡率。
监测频率:初始阶段或评价疗效时建议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6:00—9::00),晚(18:00—21:00),各一次,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长期监测阶段,如血压稳定且达标,建议每周同以上方法测量1—2天,如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应增加频率。
小细节大用处:
1、起床时做到三个半分钟:醒来床上躺半分钟、起来后坐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再坐半分钟,使身体有充足的时间适应,然后下地活动,减少心肌缺血危险。“三个半小时”: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时,晚餐后步行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0%。
2.温水洗漱:洗脸漱口宜用温水,过冷过热的水都会刺激皮肤,引起血管的舒缩,使血管容易产生波动。
3.饮水一杯:早晨空腹饮温水一杯,既有清洗胃肠,补充体内水分消耗的作用,可又稀释血液,通畅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4.耐心排便:中医治疗高血压特别地注重通便,保持大便通畅,对降压与稳定血压有显著的作用,尤其在常有便秘的老年患者,更须保持正常性大便通畅,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气机升降,维持体内环境的衡定,对于预防高血压并发中风、急性左心衰、心肌梗死等,亦十分必要。排便切忌急躁、用气用力,如有习惯性便秘,平时要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空腹喝些蜂蜜水或进行揉腹运动,必要时用缓泻药。
5、避免挤车:安步当车有益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健康,挤车时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会诱发血压升高。
6、午睡充电:适当小睡,给大脑充电,可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并有利于降压。午睡时间以30分钟或一小时为宜。也可静坐闭目养神。
7、晚餐宜少:晚餐宜吃易消化食物,并配些汤或粥,以免进水不足,使夜间血液粘稠,血流缓慢,形成血栓。
8、娱乐有节:睡前看电视不要超过2小时,座位要舒服,与人下棋、打扑克、玩麻将、聊天等要限制时间,特别是控制情绪,稳定心理。
9、睡前洗脚:上床前用温水洗脚10~15分钟,然后按摩双足及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入睡前闭目静坐,回忆全天的活动,找出对健康不利的缺点,以备第二天克服。自然入睡,少用或不用安眠药。